2017年4月28日

《伊朗式遷居》:新居風暴

        《伊朗式遷居》(The Salesman)是伊朗殿堂級導演阿斯加法哈迪Asghar Farhadi)的新作,影片先在康城影展奪得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劇本獎,今年又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由於特朗普的入境禁令,法哈迪無法現身領獎。
                法哈迪曾經憑《伊朗式分居》(A Separation)奪得無數獎項,電影所達到的藝術水平,毫無疑問可以名垂當代經典電影之列。隨後的《伊朗式離婚》(The Past)略有不及,但透過一場離婚,引入五六個帶著種種難處的主要角色,將罪咎、疏離、恨意等作了相當深刻細緻的刻劃。
             《伊朗式遷居》的主角伊密和蘭娜是年輕夫婦,居於伊朗德黑蘭,伊密是教師,他們都是舞台劇演員,正要排演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的名劇《推銷員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參姚克、英若誠及張靜二譯本,本文採用英若誠譯本),伊密飾演主角推銷員Willy Loman蘭娜飾演其妻Linda。他們的舊居有倒塌危機,幸好劇組演員恰恰有一個空置單位,只是前租客是妓女。不幸的是,蘭娜在浴室洗頭時有陌生人闖入新居,蘭娜受傷,創傷令她緊張兮兮,伊密也沒有報警,只是利用傷人者遺留下的車鎖匙(還有手機和錢,一步步找到一個虛弱的老頭子,而伊密也展開了報復的行動。
            《伊朗式遷居》的特點是戲中有戲、文本互涉,值得發掘阿瑟米勒名劇《推銷員之死》的影響。法哈迪的關注點大概不是原劇的宏大主題,例如現實對小人物的打擊和美國夢的追尋,而是轉化提取人物的內在心理。推銷員之死》多番出現的關鍵詞Insult(羞辱)和Spite(怨氣),成為《伊朗式遷居》的重點。一是每況愈下、不合時宜、失去工作的Willy嫉妒順境的Charley,老是感到羞辱和傷自尊心,二是Willy了解一事無成的大兒子Biff一直心存怨氣,足以浪費整個人生。這兩種心理成為《伊朗式遷居》角色的主要內在情緒。
          《伊朗式遷居》一如法哈迪的前作,關注人的道德和限制,當人遇上壞事,固然可以心生體諒(例如被羞辱的女演員接受道歉了事),但更多是對他人的動機產生懷疑,例如在逼仄的的士上,婦人對貼近的伊密猜疑,伊密卻體諒婦人可能遇過壞事,難免有天下烏鴉一樣黑的心理,可是到伊密遇上新居闖入事件,他對學生在課堂上偷拍一事,產生懷疑並要查看手機,羞辱了難堪的學生
              當人遇上壞事,除了懷疑,下一步就是埋怨、羞辱以至遷怒他人,例如伊密在演出中即興發揮,辱罵同場演出的新居屋主,而晚上伊密和蘭娜還有劇團演員的孩子吃飯,因為用了疑犯留下的錢買餸,決意倒掉已煮好的意大利粉。
            《伊朗式遷居》的中段略有懸疑色彩,伊密憑線索獨自查案。如果將焦點轉移到虛弱老頭一方,從中可以看到老頭的逃避心理(包括負傷逃遁和矢口否認),但更複雜的一面,還是人的心理,伊密以羞辱老頭的手段,令對方承受致命的打擊。遇上壞事的結果,普通人總會埋怨和羞辱他人,但放到宏觀的社會層面看,怨和羞辱的結果是關係的瓦解,嚴重的會形成社群關係的撕裂和崩解,一如裂痕處處的房子――「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孔尚任《桃花扇》

2017年4月11日

擺烏龍過後: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的一點觀察

(刊於《大頭菜文藝月刊》第十九期)

2017年4月7日

《大創業家》:麥當勞社會

 
《大創業家》(The Founder)是相當出色的人物傳記片,而主角是麥當勞的發揚光大者雷克洛(Ray Kroc)。可能因為主角的所作所為令人側目,電影的票房成績平平,也沒有得到任何奧斯卡金像獎的提名,即使米高基頓(Michael Keaton)的演出確實神采飛揚。
老實說,我只有趕時間的情況下,才會光顧麥當勞,但趕時間貪方便的現代城市人何其多,而且小朋友喜歡吃煎炸食物,麥當勞唔發就出奇。
《大創業家》是繼《社交網絡》(The Social Network)、《時代教主:喬布斯》(Steve Jobs)和《歡姐當自強》(Joy)之後,又一部創辦人生平電影,但雷克洛形象最負面,銅臭氣濃烈,他也有一定創意,但與其說他精明有腦,不如說他行運一條龍,例子一是即沖奶昔面世,令他因冷凍房而花費的成本壓力大大紓減。例子二是雷克洛去銀行處理債務,誰知被隔牆有耳的財務顧問偷聽到,轉頭為雷克洛變陣,由經營飲食轉為地產項目,就立即令他企穩陣腳。
《大創業家》展現雷克洛由失意,到找到創意機遇,過程中排除萬難,最終發大達的過程。編導並沒有為已故的大企業家諱言,不單他的婚姻感情生活和合作關係,充滿計算而且無情無義,更將他如何將麥當勞的地道品牌據為己有,再以連鎖特許經營方式運作,用合約(租控制他人,自己就不受合約約束的整個黑暗面,一五一十展示人前。
雷克洛的麥當勞意念,除了需要創辦人兄弟的姓氏,以及人所共知的快餐速食,以量取勝外,他還希望麥當勞可以跟十字架(教堂)和國旗(法院)鼎足三分,將麥當勞開得成行成市,遍地開花。雷克洛的野心欲望無限巨大,令他以商業頭腦處事,不擇手段,毫不道德,利益是他的神祗,法律是他的緊箍咒,去之而後快,食品(如奶昔的真味當然是可有可無,最重要是有利可圖。《華爾街》(Wall street)中Gordon Gekko的名句Greed is good在此一直迴響。
《大創業家》是一部關於美國夢的電影,電影以七十年代雷克洛預備演辭作結,而主禮人正是時任加州州長的前美國總統列根,電影編導將雷克洛的商業營運,跟列根的新自由主義嫁接,順理成章。
表面上,雷克洛毅力堅持,勇於面對,但實際上,他的致富之道是個人野心加上機會際遇,所以這個美國夢並不勵志,反而令人覺得雷克洛可憎可厭。創作人以批判立場刻劃主角,換言之就是要求觀眾以帶距離的眼光,對主角的所作所為作出深入的反思。在此不提不推介社會學家佐治里茨爾George Ritzer的名作《社會的麥當勞化》(The McDonaldization of society),事實上,麥當勞的效率(Efficiency)、可計算性(Calculability)、可預測性(Predictability)、控制性(Control)營運模式,已在當代社會中變得無孔不入了。

(刊於《時代論壇》第1545期2017.4.9)

2017年4月5日

四月三講

1. 時代沙龍:《沉默》的必要──從馬田史高西斯新片看信心與懷疑
時間:4月9日下午3時至4時30分
地點:時代論壇

2. 《我心不死》映後談
時間:4月13日下午5時
地點:The Grand Cinema

3. Booktalk at Library: 《金庸:從香港到世界》
時間:4月20日下午2時30分至3時30分
地點:嶺南大學圖書館一樓大堂

2017年4月3日

香港文化視野中的老夫子

(刊於《明月》2017年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