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30日

《天眼狙擊》:決斷與人道

            《天眼狙擊》(Eye in the Sky)以反恐戰為題材,但二十一世紀的當代戰事,早已不用千軍萬馬,而是在作戰室運籌帷幄,科技至上。電影中的地面部隊根本沒有離開軍營出動,真正接近現場的,主要是一個肯亞首都奈洛比當地的臥底特工,當然還有上空的無人駕駛飛機,還有兩枚AGM-114地獄火飛彈。
          《天眼狙擊》是Gavin Hood執導的英國驚悚片,風格相對冷調,時而幽默,時而煽情,時而緊張,談判與妥協,進迫與爭持,危與機的張力,一切經過俐落剪接,展現得有條有理,毫無疑問,電影拍得令人驚心動魄,但更重要的是電影觸及了國際政治和倫理道德等問題,令電影比較深刻。
      《天眼狙擊》的背景是英美兩國聯手在東非肯亞的反恐戰,英國的鮑威爾上校在軍事基地主持大局,她終於找到通緝多年的恐怖分子(影射英籍恐怖份子「白寡婦」),他們正準備自殺式襲擊,因此她十分希望將敵人一網打盡,而在倫敦的班臣中將就與鮑威爾上校連線,他是一個父親,也要向英國政界高層解說最新狀況,以獲得外交秘書、外相甚至首相批准行動。
              另一邊廂,負責攻擊的是美國,美國政界高層一心打擊恐怖勢力,但軍隊前線的屈斯少尉卻發現轟炸目標旁邊,有一個無辜的小女孩在賣餅,於是拒絕攻擊――就現實而言,軍令如山,將士理應服從,但就電影故事而言,就帶出道德角力問題,以至政界的處事作風,也突顯了個體的道德意志。
          《天眼狙擊》主要來回於幾個空間:作戰基地、辦公室、恐怖分子基地、街道市集,以至不同背景的人:英美的政界、軍方以及肯亞小女孩,而最重要的劃分,就是人道主義者和現實主義者,而現實主義者又可分為決斷者、計算者為行動者。
        最簡單的決斷者是美國政府高層,他們有清晰的目標,就是不惜一切反恐怖主義,而計算者就英國政府高層,他們有許多的猶豫,不斷盤算每一個行動帶來的法理問題、公關問題和政治問題,又由於《天眼狙擊》是英國的反恐戰題材電影,沒有靠向美國中心主義,反倒帶有折衷主義色彩。
              電影中的行動者就是軍人,他們有科技支援,可以偵查窺探、面容辨識,以及用無人駕駛飛機投射飛彈,命中率相當高,然而科技發展如何一日千里,控制的始終是人,人性有善有惡,其中有同情也有恨惡。至於電影的觀看者,當然是大眾,他們投入到所有二元對立的張力之中。
              電影一開始,就有一段話,聲稱取自古希臘劇作家埃斯庫羅斯:「戰爭中,真相是第一個傷亡者」(In war, truth is the first casualty.),《天眼狙擊》抽絲剝繭,揭示內情(當然是虛構故事),從新聞中看到的是表面的結果,而真相卻隱沒不聞,電影就揭示了戰爭的真相、政治的真相、人性的真相、殘酷的真相。
        最後一提,無辜的肯亞小女孩喜歡玩呼拉圈,而事實上她就在圈定的傷亡範圍之內,小朋友的玩意,與軍人的轟炸,恰恰互相對照,導演的用心言在意外,會之在心。

2016年6月29日

譯詩:焦慮來襲、孩童屍體

(刊於《野薑花詩集季刊》第17期)

2016年6月10日

六月一講

貝克特的電影
日期及時間:26/6(星期日) 下午 3 時至5 時
地點:香港太空館演講廳

2016年6月2日

報告文學與寫實小說:金依作品略談

(刊於《香港文學》第3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