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8日

2013年5月15日

從武俠到喜劇――羅維與吳宇森早期的電影

(刊於《乘風變化──嘉禾電影研究》)

從《往復書簡》到《北方的金絲雀》

                湊佳苗的小說在近年受人追捧,電影《告白》(中島哲也導演)引起關注,《境遇》、《贖罪》(黑澤清導演)、《夜行觀覽車》都有電視劇版本,電影《北方的金絲雀》改編自《往復書簡》中的二十年後的作業,由阪本順治導演,由於是東映創立六十周年記念作品,演員陣容相當強大。
               小說二十年後的作業〉一如書中另外兩個中篇小說,都是書信體(Epistolary novel),加上篇幅不長,換言之改編的幅度必然大。電影保留一個老師、六個學生和一次溺水意外的基本設置,但其他的部份已跟原著小說貌合神離,同時,電影也吸納了小說集中另一中篇〈十五年後的補習〉的一些元素。
              〈二十年後的作業是小學老師竹澤託付舊生大場敦史,尋訪六個涉事的學生,二人以書簡往來,大場敦史向竹澤逐一匯報,從中可見大部分學生已走出陰影,而最終大場敦史要尋訪的學生,竟然是某個認識的人,而小說最後一封信沒有寫下款,猶如開放的結局,留下懸念。小說的鋪排相當聰明,寫實、心理、戲劇性兼容並包,而藉著書信體做成的留白效果(沒有全知觀點)和自省敘述(有個人剖白),也相當有效
                電影則是小學老師川島(吉永小百合飾),因為一個學生犯了殺人案,於是親自尋訪當年跟意外相關的六個學生,看看他們各自的生活如何。電影版中的案件,只是一個製造懸念的敘述工具,焦點十分明確地放在川島老師身上,從而展現出老師的關懷和用心良苦,而由於電影的篇幅充足,讓人物的情感世界得以從中鋪展,學生長大後的婚戀問題,能夠得以一一呈示和發展,而電影版刻意置入的音樂元素,更加強了移情的感性力量。
              《北方的金絲雀》取題自歌謠〈金絲雀〉,此曲在片中再三出現,由天真的小孩子合唱,相當悅耳。後來我找到一些關於〈金絲雀〉的資料,才知道這首日本的著名歌謠,是由成田為三作曲、西條八十寫詞。當我看到西條八十的名字,立刻覺到眼熟……
                話說三十年代中的上海,新感覺派作家劉吶鷗翻譯了西條八十詩抄〉,發表於戴望舒主編的《現代詩風》1935,只出版了一期),當中有〉、〈桐花〉、〈梯子〉、〈海上〉、〈胸上的孔雀〉、〈金絲雀〉、〈山上的母親〉共七首詩歌。其中〈金絲雀〉正是《北方的金絲雀的主題曲,僅抄錄如下,為本文作結:

――忘了歌的金絲雀,棄在後面山上吧!
――不,不,那是不行的。

――忘了歌的金絲雀,埋在村後門的叢林裡吧!
――不,不,那是不行的。

――忘了歌的金絲雀,拿柳鞭來打吧!
――不,不,那太可憐了。

――忘了歌的金絲雀
坐在象牙的船上,搖著銀櫂,
浮泛在月夜的海上,
就會想起忘了的歌。

2013年5月13日

也斯:詩與電影

(刊於《香港文學》第341期,另收於《繁華落盡見真淳:香港文學筆記選[2012.07-2015.12])

2013年5月8日

權力與僭越:《DNA白金數據》

           《DNA白金數據》有東野圭吾的小說作後盾,可謂無後顧之憂了,只是小說尚未見中譯本,在此只可以以電影為討論中心了。
        大概三年前,我因為《白夜行》而一度迷上東野圭吾的作品(據說有本地劇團將小說搬到劇場上演),我看到他的小說有相當穩健的二元結構,牽連整個戲劇性的進展張力DNA白金數據》也不例外,帶出了命定與自由、理智與感性、科學與藝術、愛與死、上流與中層、建制與個人,以至於兩代人所組成的多重二元結構。據說東野圭吾寫這個小說時,曾以影畫化為前提執筆的,後來放棄了。不難想像小說與電影各司其份,片中大追捕與飛車的動作段落,應該是導演大友啓史的板斧了。
               從電影看來,東野圭吾的小說集合了許多豐富的主題,例如科幻、宗教、倫理、心理等等,似乎電影版只要依樣畫葫蘆,已可以過關了。片中以不久的未來世界為背景,執法部門有DNA數據庫,令破案更有把握,然而一宗奇案,將DNA搜查系統的發明者殺死,還割下了死者的肋骨,起初矛頭直指警視廳特殊解析研究所的主任解析員神樂,然而神樂並不承認,後來我們從神樂的主治醫生得知,神樂因為父親自殺,留下巨大的心理創傷,衍生出雙重人格,形成了另一人格「龍」……
               我從《DNA白金數據》看到道德議題的相關反思,片中一些人強調的優生學和政府的全面控制,都為極端右翼所重視,過去納粹主義和軍國主義也經常強調這些要項。對於優生學的生育控制,還是對政府和上流社會不受規管的任意狀態,電影有相當清晰的批判立場,而且肯定了人的理智與自由意志,所以片中最正面的角色是豐川悅司飾演的探長,他代表了理性和道義,對不公正的事,不會手軟。
               除此之外,《DNA白金數據》也一如其他東野圭吾小說的改編電影,例如《神探伽利略:嫌疑犯X的獻身》《白夜行》,具有基督宗教方面的元素,在片中,有人試圖創造新的亞當與夏娃,其實是僭越了上帝的位置,也就是說――人看到世界上種種不完美,無法一一解決,於是從原初進行優生改造,改變人的本質,可是創造畢竟是上帝的工作,而此世的不完美,也是上帝容許的,人可以投身、服務、鼓勵、批評、做對的事,卻不應該將此世變成人造的無瑕天國,但換另一個角度看,電影也不是說甚麼也不做,上述的探長也有所作為。
               總的來說,《DNA白金數據》的深刻之處,正是道德與宗教的思考,也帶出了有意義的信息――人不應僭越了上帝的位置,也不應該讓政府不受規管,因為人民不監察政府,政府可能會濫用權力,僭越了應然的界線。

2013年5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