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4日

2011年香港文學書籍回顧

(節錄版刊於《經濟日報》2011.12.20,全文刊於《城市文藝》第五十七期)

2012年2月22日

愛電影:《雨果的巴黎奇幻歷險》

             
               馬田史高西斯的《雨果的巴黎奇幻歷險》(Hugo),是繼《阿凡達》之後最優秀的3D電影,不單是大師的作品,也是寫給電影人的情書馬田史高西斯本人一直熱心修復和推廣老電影,這一次透過3D電影,向大眾和小朋友推介,其志可敬。
              《雨果的巴黎奇幻歷險》一如電影歷史的起始,有兩個不同取向的世界,一是現實世界,可追溯到盧米埃兄弟(Auguste and Louis Lumiere);另一個是想像世界,可追溯到梅里葉Georges Méliès)。本片的其中一個要角雖然是梅里葉Ben Kingsley飾),但大場景是巴黎蒙帕納斯火車站(Gare Montparnasse,如此就接通了盧米埃兄弟的名作《火車進站》(Arrival of a Train at a Station了。
              《雨果的巴黎奇幻歷險》是將奇幻與現實相互結合的力作,一方面引用了許多經典電影片段,又具有文學性。電影中的奇幻元素,可追溯到凡爾納Jules Verne)小說,仗義互助和賊仔身份教人想起羅賓漢Robin Hood),孤兒的身世早有狄更斯Charles Dickens)作先導,而名為雨果的主角在鐘樓工作,令人記起《巴黎聖母院》(又譯《鐘樓駝俠Notre-Dame de Paris)。
                好了,電影方面呢,火車的意象,不單與《火車進站》有關,也少不了基頓的《將軍號火車》(The General),而眾所皆知雨果抓著時鐘分針的場面,是借取自神經六(又譯夏勞哀,Harold Lloyd)的《平安是福》Safety Last! ――也必然想起成龍的《A計劃》),雨果被捉入囚籠的場面,可追溯到《四百擊》400Blows),而結尾穿越窗戶玻璃的設計,則令人記起《大國民》(Citizen Kane)。更不消說梅里葉的義孫女伊莎貝倒在地上,回望行人腳步的主觀鏡頭,也有早期前衛電影的影子。
                 電影呈現了當年梅里葉拍《登月之旅》(A Trip to the Moon,曾為電影配樂的法國電子組合Air,今年就推出了同名唱片)等電影的場面,看他用多重曝光、人手上色、定格、瞬間消失Stop Trick等技法,他自編自導自演,妻子飾演女主角。但是,久經戰亂的觀眾離棄了梅里葉,他灰心失意,往事不堪回首,直至三個人出現――珍惜歷史的電影研究者(以歷史資料為記)、有愛心的義孫女伊莎貝(以鎖匙為記)和有技術懂修理的雨果(以書寫機器為記),才教梅里葉重新振作。
              《雨果的巴黎奇幻歷險》似乎偏向想像世界與梅里葉,但不盡然,本片不乏現實主義的筆觸(如孤兒與童工),而且整個火車站也代表著現代文明的規律秩序。一方面火車站是現代及現實世界的小縮影,另一方面火車站這個機械世界,對人是有意義的,雨果的一段話就揭示出當中的道理來:「我喜歡想像世界是一部大機械。你知道,機械從沒有多餘的部件。它們有確切所需數目和種類的部件。所以我認為,如果世界是一部大機械,我在這裡是有原因的。」當梅里葉不靈了,好心腸的小孩就要修理」他、鼓勵他。
                 近來許多關於拍電影的電影上映,例如《高海拔之戀》、《情迷夢露七天My Week with Marilyn)、星光夢裏人The Artist)等等,但對於電影與人生的愛、感受和思索,這三部電影然遠遠不及《雨果的巴黎奇幻歷險》了。

2012年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