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4月26日

林百欣電影院

關於「林百欣」,我可以說甚麼呢,免不了要翻開日記或流水帳,然後看看自己在「電影探索旅程」上的舊日足跡,相信林百欣電影院已由地圖上的抽象的地域,轉變為一個定期造訪的地點。

我對於林百欣電影院的概念是由平面轉變為立體的。

大概六、七年前吧,還是中學生的我是不會貿然「過海」的——因為油尖旺區已有足夠的活動空間,買書可以到旺角的二樓書店,看電影有百老匯。無巧不成話,由於我要到尖沙咀上結他課,而每個月我都會在通利琴行拿取一本叫《藝訊》的免費刊物,裡面有一些美麗的圖片,更有數版電影展的簡介,其中的導演名字都很陌生——Antonioni(安東尼ʊ尼)、Pasolini(柏索里尼)、Resnais(雷奈)……我會仔細地閱讀導演生平和影片簡介,最後看到所有電影均在林百欣電影院播放時,就會興趣索然地蓋上書,因為林百欣電影院在灣仔,灣仔在對面海,不是我的活動空間。

最初,林百欣電影院只是一個概念而已,由平面慢慢改變為立體,又是數年後的光景了。當《藝訊》改版為小開本後,我就没有追看下去,但由於高達(就是那位法國新浪潮導演Jean-Luc Godard),我終於跟林百欣電影院面對面相認。

零二年夏,幸虧有一個「法國五月:愛上高達」的電影回顧展,而我又早已聽聞高達的大名,便立刻買了《斷了氣》的戲票,到林百欣電影院去先睹為快,自此一發不可收拾:《女人就是女人》、《我的一生》、《芳名卡門》等等名作都囫圇吞棗地追看下去,雖然一知半解,但不自覺地也成為了高達的影迷,特別對於貝蒙多寧選虛無,拒絕哀傷的勇氣還是嘖嘖稱奇。在高達回顧展後大概三個月的時間,我再提不起勁到百老匯電影中心了。它已不能滿足我的需求。

林百欣電影院最特別之處是片種另類,選片以藝術成就為先,總比商業電影粗製濫造票房至上更為人性化,更有誠意。在香港,要看短片、紀錄片、實驗電影和獨立電影,恐怕不到林百欣電影院是不可的。近年,國內新生代電影質素上乘,深得國際影評人厚愛,例如在林百欣電影院上映過的《動詞變位》和《盲井》,都使筆者替本地電影面紅,他們拍得多好呀。相信香港電影走入多元化和藝術化的路仍遠,林百欣電影院(去年年底,它改名為Agnes B.電影院了)作為藝術電影的堡壘,堅守著另類選擇的原則,它更守護著一些不能忘懷的回憶,一些美好得令人心醉的光影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