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6月13日

五月‧巴黎‧六個導演

無論你是藝術家還是音樂人,醉心於詩歌還是雕塑,都會幻想自己在那個遙遠的城市踽踽而行,尋找一個朦朧的對象,令枯竭的創作靈感帶來一線生機。那是波德萊爾(Baudelaire)形容為「擁擠的城市,充滿夢幻的城市」——那是浪漫的城市、藝術的城市。那是巴黎。

當《斷了氣》中的Jean Seberg在大街上叫賣《New York Herald Tribune》時,我們神往的城市還包括紐約,但世貿倒塌後,就只有法國才適合我們反戰的血液,只有巴黎才適合安置我們的夢。

單單Les rendezvous de paris四個字已經催生了我們無限的暇想。巴黎的約會,在現實裡總是未能圓夢,但那一點點遺憾恰好能夠經受起想像力的來回馳騁。伊力.盧馬(Eric Rohmer)的《巴黎的約會》(Rendezvous in Paris,1995),機巧地化整為零,奉上三段法式愛情小品讓影迷回味再三。

第一段「七點鐘的約會」正好展示出盧馬的世故:女主角正為著男朋交「一腳踏兩船」的流言所惱,信心與幻想的交戰令她無法忍受。一天,在街上丟掉的錢包被好心女子拾到,物歸原主。女子往龐比度中心赴追求者之約,女主角陪她前往,正巧那追求者正是自己男朋交,一切真相大白。盧馬運用鏡頭,展示艾菲爾鐵塔與龐比度中心的外貌,恍如告訴觀眾:這就是巴黎了,無論是現代的還是後現代的著名建築,都能夠在這裡看到。

貪心的影迷必然問道:除了建築,還有繪畫嗎?

第三段「母與子1907」就盡情展示畢卡索的作品。年青畫家帶新認識的朋友去畢卡索美術館,途中看見美麗的女子,畫家為了追求素未謀面的她,立刻棄朋友於不顧。結果雖是失望而回,但帶給他創作的力量。這一段似是勉勵年青人:愛情總是若即若離,還是埋首藝術吧。

如果你覺得巴黎的約會太短暫,加上《六個導演眼中的巴黎》(Six in Paris,1964)就能讓你滿載而歸。這一套法國新浪潮電影的極佳範本齊集了高達、查布洛、盧馬、尚胡許(Jean Rouch)等人的作品,他們運用輕巧的手提攝影機在大街上左右穿插,拍出自由跳脱的短片。盧馬的短片叫《星形廣場》,廣場的標誌就是凱旋門,他運用紀錄片的手法交代凱旋門周遭的交通問題,然後透過旁白的交代,慢慢轉為描寫小人物日常生活的劇情片。

其實,六個導演的焦點都是小人物:詭詐的情人、世故的妓女、緊張的嫖客、冒失的女子、爭吵的夫妻、反叛的少年等等,構成了巴黎都市的眾生相。其中尚胡許的短片《北火車站》最令人難忘,以一鏡直落拍攝夫妻爭執已夠目不暇給:妻子向丈夫埋怨居住環境欠佳,婚後二人之間缺乏了神秘感,她很想去旅行又未能如願以償,一氣之下離開了丈夫。在路上,她遇見一心尋死的陌生人,他的愛情哲學和她一模一樣,又願意帶她周遊列國。此時的她忽然舉棋不定,陌生人以死威脅也不為所動,結果陌生人真的跳橋自盡……

巴黎的約會不一定是浪漫的。夢該醒了,離開電影院的路從未如此難走。